人生论

论语大观15做学问的前提和基础

发布时间:2022/5/13 14:10:50   点击数:

前一节阐释了为何孝悌是做学问的根本,“本立而道生”,只有做到了孝悌,自然才可以具有做学问的前提和基础。本节即具体讲解如何才能做到“本立”,到底要怎么样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孝悌。

①做的好“孝悌”

怎么样才算“孝悌”做的好呢?

原文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意指志心于学问的人;

入:指在家;

出:指踏入社会,行走天下;

谨:谨慎而庄重;

泛:意指公平公正毫无偏私的。

意译:孔子说:“志心于学问的人在家孝敬父母,行走天下尊重长者,为人处世谨慎庄重诚实守信,以仁爱之心待人而没有偏私,把自己作为仁的典范躬行实践。如果这些都做的很好了并且还有余力,就可以做学问了。”

这段话是对做学问的前提孝悌的具体阐释。做好孝悌,才能做好人,做好人才可做学问,做学问也是为了更好的做人。1-7“事父母,能竭其力”的范例:

原文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此外,阐释如何做的好“孝悌”的还有:

原文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原文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原文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原文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原文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原文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不远游”即是将孝养父母当成人生头等大事,即使有明确的的志向和目标,也一定要首先有办法妥善地安顿好父母(即使“游”也要有“方”孝养父母)。真正做到孝,既要“能养”,更要“敬”,内心诚挚,“劳而不怨”。

此外,从父母的角度,“父母唯其疾之忧”即是不要让父母为自己的安危忧虑,让父母除了子女的疾病没有其它的忧虑。健康和平安是人生安宁的两个主要方面,父母不用为了子女的平安忧虑,就是期望子女忠信事君无二心而免于祸患,这也是做到孝的一个主要方面。

②不违传承之使命

原文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志:念想、志向、抱负、理想;

行:作为,由其行为可看出意志、思想、态度、言行是否一致。

到底怎么样做才算孝呢?观察是否心志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无改于父之道”的范例:

原文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孝的根本就是心中是否有祖宗,列祖列宗的代表就是父母。父在,行为受约束,宜察其志向,父没,是否还能像父在时不失方向和定位、动力,心中始终有父。父在与没,父均应在心志中,心中有父,即是心中有先祖,不忘本、知感恩、懂传承之使命。“改于父之道”即是心中无父,无父则无先祖,背弃了传承之终极使命。总而言之,孝弟是人性的护城河,孝的根本在于是否能有序、有效的延续传承之使命,葆有人性的真善是做学问的前提和基础。

往期推荐:

论语大观1.1-为何要做学问

论语大观1.2-学问的人生目标境界

论语大观1.3-学问的实质和内涵

论语大观1.4-学问道德的根本

道德经全解

“尊儒崇道”发布生活、工作实践感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优立刘运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47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