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纪念欧阳哲生邓广铭先生与他的精神世界

发布时间:2022/5/27 12:01:54   点击数: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今天是著名历史学者邓广铭先生(.3.16-.1.10)诞辰周年的纪念日。邓先生学于北大,执教北大六十余载,其《辛稼轩年谱》、《韩世忠年谱》、《王安石》、《岳飞传》等代表著作,以及他所培养的许多优秀史学人才,为推动海内外宋史研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晚年出任历史系文革后的首届系主任,又创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不遗余力地网罗人才,深研学理。北大史学能够薪火相传,邓先生功不可没。值此之际,我们特在此推送欧阳哲生教授的文章《邓广铭先生与他的精神世界》,以示纪念。

邓广铭先生与他的精神世界

文/欧阳哲生

?

邓广铭先生晚年

一月十日上午九时五十分,邓先生走了。当我与小南一家人匆医院时,先生的外孙女正伏在先生身上哭泣着,大家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看着先生安详的面容、紧闭的眼睛,全体在场的人都默默地低下了头。

先生的过世是意料中事。他是去年七月中旬住院的,入院后即作了检查,医生的结论是胰腺癌。获此讯大家就有了一种不安的感觉。北大的校园对老人家的病情似乎特别的敏感,消息一下子就传开了。然谁也不忍将这一消息禀告先生。先生是一个自信的人,他一生几乎未得过大病,当然也很少住院。先生对自己的身体一直很自信,我们也以为他是能跨越百岁的。此次住院,他的心全然不在病情上,挂牵的还是未修改完的“英雄人物传”。他第一次手术完后,我去看他,他握着我的手说:“这点小病,惊扰这么多人放下工作来看我,心里过意不去。”他想的还是别人,先生告诉我,医生对他的身体素质评价颇高,说手术是成功的,过一周他就可以出院。他不顾病情未愈,又兴致勃勃地谈及他出院后的修改计划。先生这种执着追求学术的精神,来探视的人无不深深感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先生晚年的豪言壮语,他总是风趣地说要发挥余热。河北教育出版社计划推出他的全集,先生不愿将著作照旧付排,坚持要清除其中的“污染”后再出版。不幸的是,除了《王安石》一书完稿外,其它三种(岳飞、辛弃疾、陈亮)的修改都成了先生未能了却的遗愿。

?

《邓广铭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年

我辈生也晚,与先生相见的时间也迟。我与先生的最初接触是在一九九一年十月下旬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一次“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邓先生是到会者中最长的一位,加之他与胡适先生学生加秘书的特殊历史关系,故他受到与会人员的特别敬重。先生的耳已不聪,听人发言有些困难,但他借助助听器全神贯注地听。讨论激烈时,他有时前倾身子,看得出他是在认真而吃力地听着别人的发言。当时我还是一个在读的博士生,此次会议安排我首先作了一个大会发言,面对名家云集的会场,我不免有点紧张,我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争论。没想到我的发言,竟给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面之缘促成了后来我的一次人生转折。一年后,当我听说北大、社科院开始设置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我写信向先生求助:希望来北大深造。先生看了我的信和有关材料后,即向系里有关领导推荐。他笑着对周围的人说:哲生是一个“北大迷”,他想进北大的心情和我当年一样。

?

“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研讨会

左三为邓广铭先生

?

作者与邓广铭先生合影

那年冬天,我登上北上的二次列车,到先生家中去探询有关招收情况。先生处事颇得体,他嘱我去拜访当时的系主任何芳川老师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田余庆先生,接受他们的考察。这一次赴京成为我人生道路的转折点,北大很快决定录取我。这在别人看来我是中国历史学博士后的“首班车”,对我来说却是“末班车”。从本科到硕士、博士我与北大失之交臂。到博士后才进入北大,这中间的引荐人是邓先生。而我与邓先生相识的媒介是胡适研究。

在“胡适学”圈子里,有几位公认的元老人物。邓先生、季羡林先生、罗尔纲先生、顾廷龙先生、王子野先生……他们与胡先生均有密切的历史关系,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学者除了自己撰文写一些回忆性的文字外,还是“胡适学”的监护者和高级鉴赏者。胡适研究在大陆刚刚起步时,颇有不少禁忌,这些老先生的回忆文字常常能意外地起到缓和压力的作用。而当一篇篇、一本本胡适研究著作问世时,他们的几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对同行的研究又有引导的作用。每次有关胡适的学术研讨会,每辑胡适研究丛刊的出版,都免不了请这些老先生作顾问。邓先生是胡适研究的热情赞助者,他先后口述了《胡适与北京大学》《我与胡适之先生》,撰写了《漫谈我与胡适之先生的关系〉《胡著〈说儒〉与郭著〈驳说儒〉平议》等文,为推动新时期的胡适研究真正发挥了他的余热。

邓广铭(前排左)、季羡林(前排右)

与《胡适文集》编委会合影,后排左一为作者

七十年代末以后的中国知识界呈现出一种特有的人事格局:解放前受过教育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约七八十岁),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老知”;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构成“中知”(约五六十岁)队伍的主干;文革以后的大学生(约二十至四十多岁)则是“青知”了。有趣的是,“老知”与“青知”不仅不存所谓“代沟”,反而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先生是老字辈的学者,其身上闪现着一个富有学养的文化人的魅力。据我的观察,在先生的精神世界中,有三个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一是北大的精神和学术氛围,二是他专治的宋史研究,三是三四十年代他周围师友的影响。这三个因素分而观之,也许只能了解他的一个侧面;如合而观之,就能使我们深入他的精神世界。

先生是一九三二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以后他除抗战时期在复旦大学(-年5月)有过三年的工作经历外,便再也没有离开北大。先生在北大学习、工作达六十余年。在北大百年校史中,像有他这样长久经历的人,恐怕是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早在二十年代,先生还在山东第一师范读书时,在他老师的引导下,就开始阅读《胡适文存》等读物,成了一个醉心于北大的人。一九三零年秋,他只身来到北平,开始在北大旁听课程,同时准备报考北大。翌年报考北大未被录取,便先考入辅仁大学英语系。但先生去辅仁还是为了再考北大,因为辅仁大学是教会学校,学英语的条件好,利用这一条件便于复习英语。一九三二年,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改革招考办法,英语占总分的百分之四十,国文占百分之三十,史地占百分之二十,数学占百分之十。此一考试办法的施行,据说是因前一年胡先生在中国公学的得意门生吴晗报考北大,因数学成绩太差未取所致。无论如何,新的招考办法对邓先生是有利的,这一年他如愿以偿的考进了北大。

?

年邓广铭毕业成绩审查表

三十年代的北大,在蒋梦麟、胡适、傅斯年的领导下,克服了各种困难,经过整顿,迎来了她的中兴期。邓先生常说,他的大学四年,从北大教师和图书馆中获益极大。当时北大教员阵营强大,仅历史系的专任、兼任教授中,就有孟森、陈受颐、陈垣、李济、马衡、傅斯年、钱穆、顾颉刚、蒋廷黻等名流学者,他们讲课引经注典,各有千秋。在这些课程中,有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方法导论”,从这一课程中他听到了终身受用的命题:“史学即史料学”,“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有胡适先生的“传记专题实习”,胡先生列出了九个历史人物供学生写作,邓先生选了南宋的陈龙川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胡先生成了他的指导老师。

北大图书馆此时已由红楼搬到松公府,设备先进,藏书丰富,邓先生常常泡在那里阅读中外书刊,一九九二年他自己撰有《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关系》一文,深情回忆起他在北大图书馆读书的那些历史情景。

北大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受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傅斯年这些人的办学思想影响极深,学术空气浓厚,思想自由多元。邓先生对新文化运动所造就的北大精神、北大传统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言谈举止中常常表现出“北大派”的遗风。他本人治的是中国古代史,晚年出席一些座谈会,发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48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