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Science子刊发论文他说科研只是生

发布时间:2022/6/21 13:44:39   点击数:

作为第一作者

在Science子刊发表论文

还发表了近20篇高水平论文

以综合成绩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

荣获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川渝优秀科技学术论文一等奖

……

他是川大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级博士生邹元

1

千里始足下

高山起微尘

初到川大,邹元也像每一个新生一样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大三上学期,他进入到了导师李乙文的课题组开始深入地了解科研,并开始进行综述的写作,困难也接踵而至——专业知识薄弱,作图软件要从零开始学习,论文的写作、修改、审稿等流程更是无比漫长……

邹元与本科好友合影(右四)

为了了解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邹元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最大的困难肯定是连文献都看不懂,但看不懂就一点点去查。”他回忆道,“我当时也找了一些英文学习软件跟着每天打卡。”从查阅一个个读不懂的英文术语开始,他积沙成塔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一点一滴地不断进步。

大三后期,邹元暂停了综述的撰写,因为课程成绩不够拔尖而准备考研。但恰逢保研政策改变,申请推免的比例扩大,本来希望渺茫的他也获得了申请推免的资格,参加了保研面试。他对已有实验和数据的严谨总结,对课题的深入理解和“点击化学”理念的精彩阐释打动了评委们,顺利取得了推免资格。而那篇一度被搁置的综述经过反复的修改和打磨后,也在他研一的时候被学术期刊接收了。

本科毕业合影(第二排左二)

邹元感慨说,很多事情都是要边走边看的,你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也不是种下什么因马上就能看到果,但你可以决定当下,当下你努力了,未来你的选择就会变多。

2

没有松柏性

难得雪中青

保研后,邹元开始回到实验室专心进行实验训练和课题的设计。最开始的科研训练简单而枯燥,又极其耗费时间。他回忆说:“有时候在实验室一站就是整整一天,目光所及之处只有器材、药品和眼前并不完美的实验数据,而当时课题组的实验室条件十分有限,甚至一些实验操作需要借用其他组的实验室。”

邹元在做实验

但从可以自主设计课题开始,一切开始变得有趣起来。自主设计实验,购买药品,分析数据……实验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这给了邹元充分的探索空间。那段时间他经手了许多实验项目,几乎都以没有实质性产出而告终,但他却并不沮丧:“当时几个课题只有一个在普通期刊发表了论文。但因为可以做的东西多,我一直都是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状态。在科研的过程中保持学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

邹元在处理实验数据

在一次日常实验中,邹元迎来了科研生涯中的一次重大发现。在催化研究的过程中,他将各种催化剂与多巴胺混合,试图证明多巴胺本身没有催化作用,却可以负载催化剂进行一些其他反应的催化,在尝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似乎从来没有见过的反应,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细节,与导师进行了深度探讨和课题设计,通过两年的不断实验,最终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Science子刊论文。

论文获奖合影(右一)

文章首次报道并论证了通过构建分子结构供受体结构可以提升材料吸光光谱及光热转化效率,发表后受到了学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50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