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11本哲思语录,带你进入西方思想启蒙的

发布时间:2022/11/22 11:52:00   点击数:

公元前年,70岁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指控蛊惑青年,而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放弃信仰或饮毒受刑。苏格拉底选择了后者。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而苏格拉底之死,也就此成为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为我们留下了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命题。

▲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

彼时的雅典,刚刚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从三十僭主统治下恢复民主政治,政治动荡,社会思想变化极快。而苏格拉底则将自己视作一只牛虻,决心刺激雅典这匹迟钝昏睡的骏马。他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所以,不厌其烦地和青年对话,向他们宣扬真理。

苏格拉底本人一生述而不作,并未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生平事迹和哲学思想,都在弟子柏拉图的著作中得以呈现。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并一生景仰其思想和人格。苏格拉底之死,令他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历四方、创立学园,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变国家。

英国哲学家怀海特曾说,“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而想要了解西方的哲学思想的起源,则要从这本《理想国》开始。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内容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在柏拉图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的政体。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

如果说,柏拉图的政治理想于我们而言还相对陌生,那么以他名字命名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则早已被我们所熟知。而这种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精神上的纯洁的爱情观,正是来源于柏拉图的经典著作《会饮篇》。

会饮,是希腊的一种礼节,大半含有庆祝的意味,有一定的酬神仪式。

▲安瑟伦·费尔巴哈《柏拉图的会饮》

《会饮篇》是柏拉图写的一篇对话式作品。书中描写的是悲剧家阿伽松为了庆祝自己的剧本获奖,邀请了几位朋友到家中会饮、交谈。觥筹交错之际,苏格拉底与朋友们对爱与欲、真理与幻象、灵性超越,以及良好管治者素质等课题展开了讨论。

全文包括六篇对爱神的颂辞和一篇对苏格拉底的称赞,对话的高潮是阿里斯托芬讲述的,原始的三种性别的人因犯罪而被宙斯剖成两半的神话,以及苏格拉底转述的,女巫关于爱是爱智的精灵的讨论。

对话中讨论的议题,深深影响了我们对人际关系、社会的看法,塑造了整个西方哲学传统。而与其并称为“爱欲对话”姐妹篇的,还有柏拉图的另一部著作《斐德若篇》。

《斐德若篇》全书前半部分由3篇讨论爱情的文章组成,后半部分转到修辞部分,研究了文章怎样才能做得好的问题,并且以这3篇文章为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从整体来看,全书的重心落在了“修辞术”上。

在这篇对话中,对修辞术狂热的美少年斐德若与苏格拉底相遇,他们就三篇文章,探讨爱情,讨论修辞术的正确使用、书写文字与口头语言的关系等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文章应当阐明真理,最好言辞既不是公开发表的文章,也不是私底下的对话,而是写在受教者灵魂中活生生的言辞。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斐德若篇》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篇分析作品的批评,它强调了文学艺术的基本大原则:文章必须表现真理,要在探求事物的本质上多下功夫。同时,对于柏拉图成熟时期的另外两本著作,《理想国》与《会饮篇》也都是极佳的补充。

《会饮篇》和《斐德若篇》,一般被学者们视为是柏拉图思想的精华。而《普罗塔戈拉》则被视为《会饮》的前戏。

《普罗塔戈拉》是柏拉图的一部戏剧对话作品,也是由苏格拉底亲自讲述的一段经历,在柏拉图所有的作品中堪称最富戏剧性。

本书记叙的,是苏格拉底与著名的智术师普罗塔戈拉的一段遭遇:一个名叫希珀克拉底的雅典年轻人听说闻名遐迩的智术师普罗塔戈拉到了雅典,请求苏格拉底引荐去拜师。苏格拉底责备希珀克拉底鲁莽,还不认识普罗塔戈拉是怎样的人,就冒失地决定把自己的灵魂托付给这人,并通过自己与普罗塔戈拉交谈,让希珀克拉底意识到做普罗塔戈拉智术师的学生的确十分危险。

在这本书中,当时尚未扬名的苏格拉底与扬名已久的普罗塔戈拉,围绕政治德性与“善谋”这一论断进行了一场论辩,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把握柏拉图的文学风采和哲思深度。

柏拉图的对话文笔生动、富有戏剧性,不仅是优美的哲学著作,亦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整个西方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和取之不尽的宝库。而前文中的多篇对话,皆出自《柏拉图对话集》,这部由著名哲学翻译家王太庆的遗稿编辑而成的经典哲学著作,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希腊哲学思想。

在《柏拉图对话集》中,柏拉图详细描述了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过程。对话文笔生动,富有戏剧性和游戏色彩,是一本优美的哲学入门著作,也是一本杰出的文学著作。

全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译文,共计有柏拉图的对话十二篇;第二部分是王太庆自己的论著,其中有他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研究论述,对柏拉图和古代希腊哲学以及整个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术语的理解和翻译问题的意见,还有对将外国哲学著作译为汉语问题的理论看法。这些论著是译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翻译经验的总结。

在柏拉图共计四十余篇的对话集中,以真、诚、美入手的文艺理论,代表了古希腊文艺思想的高峰。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美学家朱光潜则专门将柏拉图有关美学问题的发言集成一册,以供读者能够方便体会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收录了古希腊先哲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名篇,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法”,把各方观点都提出来,把其中矛盾剥茧抽丝般地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

作者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不但把人自然而然地引到结论,而且使人看到鲜活的思想进程,激发自己的思考。这是一部门槛不高却意味深长的美学经典。

该书收录了柏拉图的三部作品。《游叙弗伦》是柏拉图最早的作品之一,以苏格拉底因“慢神”之罪状而成为被告为背景。柏拉图在这本对话中,特意隐隐约约地描写了当时所谓宗教家对敬神和慢神的问题多么隔阂,知识多么简陋,借此反映当时的希腊社会,并证明雅典人控告苏格拉底甚至判他死刑,都是无理性的举动。

《苏格拉底的申辩》则分为三部分:第一,真正所谓辩护;第二,关于减轻刑罚较短的呈辞;第三,预言性的责备与忠告。

《克力同》也是柏拉图对话录最早的作品之一,记述了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其老友克力同劝说他越狱时二人的对话,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道德思想。

在行刑当天,很多人慕名而来,探望苏格拉底,最后的对话也由此开始了。

柏拉图的这本《裴洞篇》,通过苏格拉底的学生斐洞的回忆,讲述了苏格拉底临刑前一天的言行,展现出了苏格拉底超脱不惧、欣然赴死的情状。

行刑前,苏格拉底与朋友和门徒进行了灵魂不朽的谈话。谈话主题涉及到了自杀问题以及对灵魂存在的证明,试图说服他的同伴相信真正爱智慧的人不应该害怕死亡。

苏格拉底认为,死亡不过是灵魂从肉体中分离解放出来,得到净化。由此论述了灵魂不灭和回忆说。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相”的特征,“相”和众多具体事物的不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是柏拉图早期相论的一篇重要对话。

他的耐心、睿智,以及对真理的无限热爱,面对死亡时平和甚至积极的态度,都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而在《苏格拉底之死》这本书里,我们还将进一步看到他是如何为宣扬真理而生,又是如何为捍卫正义而死的。

苏格拉底甘为哲学赴死,因为他认为,“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权威,如果法律失去权威,正义就荡然无存。”

本书收选的三篇柏拉图对话:“申辩篇”“克里同篇”和“斐多篇”——分别记述了苏格拉底在审判时、入狱后和服刑前的经历。这三篇完整地展现了甘为信仰和真理献身的苏格拉底对自我、对人生价值、对生命和灵魂的看法,让我们在领略他光辉独具的人格与思想魅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古希腊人是如何将哲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柏拉图对话集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位幽默家和伟大的哲学家。而在苏格拉底另一位弟子、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笔下,他又变成了一个尊神敬神、遵纪守法的老实人。通过色诺芬所著的《回忆苏格拉底》,我们能看到一个更接地气的苏格拉底。

本书是色诺芬所写的一本纪实传记,他在书中回忆了苏格拉底一生的言行,对苏格拉底的学问、道德和石破天惊的口才作了相当逼真的描述。

书中记述了苏格拉底的虔敬,以及苏格拉底的为人,着重追述了苏格拉底对政治、宗教和道德,正义、幸福和德性等问题的看法,从而论证了加诸苏格拉底的罪名之不实,为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行为做了辩护,对研究古希腊哲学史和古希腊社会史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如果想详细了解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的前因后果,以及苏格拉底在欧洲思想史上的真正意义,A.E.泰勒的这本《苏格拉底传》值得一读。

本书对于苏格拉底的叙述,几乎完全依靠和他有直接接触的人,即主要依靠阿里斯托芬、柏拉图和色诺芬,并以此勾勒了苏格拉底的早期生活、晚期生活以及终对他的审判和处死,并对他的思想做出描述。最后还专门给出了书目说明,为想要做进一步阅读的读者指明了方向。

作者提出,苏格拉底作为一位具有杰出理智力量人物的声誉,必定在他的前半生就被确认了。本书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性强,是哲学和历史学专业学者和学生研究苏格拉底的必读书,也是大众读者了解苏格拉底不可多得的读本。

▲拉斐尔《雅典学院》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人,一个从经验世界出发,去探寻某种确定性的本质;一个从理念世界出发,去推及现实世界的多样。可以说,苏格拉底帮人类打开了认识自我、追求终极美德的一扇门,而柏拉图则构建了整个理念世界的大厦。

古希腊哲学孕育了原初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如果我们把科学看成有生命的整体,就会发现,原来从种子萌芽成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科学的遗传基因早就镌刻在了古希腊哲学之中。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苏格拉底的申辩(修订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49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54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