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毁掉孩子体面人生的,难道不是鄙视链价值观
文
伊姐编辑
金雀儿
来源
伊姐看电影(eemovie)
最近有篇人物杂志文章特火,吴呈杰写的《奥数天才坠落之后》。
主要阐述了,昔日的奥数天才付云皓在02、03年连续两年以满分成绩取得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保送北大后,却没有在学术圈取得任何亮眼成就,反而“沦为”了老师。
这听起来是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情。
简单普及,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略过。要说明付云皓曾经创造了多少辉煌的成绩,先了解一下IMO。它是青年奥数界的制高点,仅仅是有资格踏上IMO战场的年轻人就能代表拥有那一代最杰出的数学头脑——年以后的14位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得主中,至少8位都有过IMO的获奖记录。
而付云皓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国国家队参赛IMO三十余年,取得和他同等成绩的选手只有三个,且IMO有「相对困难」和「相对简单」的难度区分,付云皓是唯一一个征战了两届「相对困难」并获殊荣的人。
可以预见,他的未来一片光明,必然在数学界大杀四方,名垂青史,但他却从云端坠落谷底,每天过着庸常的教书生活。
吴呈杰整篇文章的语境,充满了惋惜,甚至称得上鄙夷,连配的照片都是用的黑白照,去烘托悲凉的气氛。
文章引发热议后,付云皓本人在知乎上写文回应《奥数天才付云皓自白书:我没有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
否认坠落,他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而是过得快乐、充实,很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
“如果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衡量,我和很多本科时期同在北大的同学确实有不少差距,陨落这个词送给我,不足为过。但是从我个人的观感来衡量,我并未觉得自己在陨落,或者是已经陨落。”
语气、文风不疾不徐,款款道来,既有赞同确实年少轻狂过,但也质疑着主流价值观中的单一成功论:“现在的我就是稳稳地在平地耕耘的我。没有所谓的自甘堕落,没有所谓的“伤仲永”,关心我的人,请不要担心,我在以自己的步调努力和这个时代一起前进着。”
付云皓的想法很质朴。
仅仅想尽一份绵薄之力,“让广东省多几个靠谱的中小学老师。”
曾经,北大毕业卖猪肉、清华毕业回乡种地、奥运冠军退役后街头卖艺,都掀起过热议。
赢在起跑线,是中国人面对教育非常迷信的一件事。
如果把青年看做一个漫长的起跑线,那些考上北大清华也好,拿到奥运冠军也好,是当之无愧“赢在起跑线”的人。
但他们中很多人,不仅没有在往后的人生中取得经天纬地的成就,反而走上了部分人眼中的“Loser”之路,鲜明的对比,让太多人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
这样的事,在未来社会不会变少,只会增多,那些“越努力越幸运”、老老实实完成老师要求毕业的00后,走出校园,发现世界已经慢慢被AI、机器人革新的今天——
“曾经热门专业,已经被快速迭代至无人问津”,是未来社会基本常态。
起跑线还存在吗?当你做好了所有的姿势准备起跑,命运改变规则,项目是游泳。
如果教育的本质意义,只是为了获取功利、财富、社会地位,那大部分人注定平凡,注定失望。
周星驰《国产凌凌漆》
电影《独立日》的男主之一戴维,是名杰出的电脑工程师,每天安于现状地埋头做研究、搞开发。
前妻认为他没有雄心大志,明明有才华,有条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进发,却把日子过得没多大意义,批他生活毫无特色。
戴维不置可否,只说,“Iwaspartofsomethingspecial.”
这个天才,内心真的有innerpeace,向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徐徐不急前进。
《独立日》
《心灵捕手》中的呆萌(马特·达蒙)拥有惊人的数学天赋,能够轻松攻克老教授一生都在寻求的方程式答案。
但他出生微寒,且拥有近似于愤世嫉俗的人生观,宁愿打散工、搬砖头,都不愿意走进高楼大厦,当然最后,经过心理医生(罗宾·威廉姆斯饰)的开导,他选择了去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华。
他经历了太多苦难,已经无法相信天赋带来什么意义,失眠、逃避、爱无力,安全感是他最高需求。
《心灵捕手》
这两个人生的对比,我无法简单下什么结论,我只想说——幸福并不是我们肉眼看到的表象,幸福只是我们极度私人的情感定义。
付云皓在采访里提到过自己人生的转变。离开校园一年后,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
电视上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让付云皓感触良多,他在人人日志上写道:“我贡献出了什么?两块圆形的金子?两张试卷?或许仅此而已。就算我以后能够站在世界最高的讲台上演讲我的成果,又能如何?得到的,不还是一纸虚名?”
诚如付云皓所言,他并非外界说得那么郁郁不得志,而是活出了自己的天地,翻开他前两年写的文章《从首个IMO季军谈起》也能发现,他的心境已经变得轻松、豁达、愉快。
《从首个IMO季军谈起》洋洋洒洒几万字,解析了世界范围内的数学教育现状,如论文般看得人头大,不过字里行间穿插的表情包,却起着相当好的调节情绪的作用,由此也可佐证作者的心境,变得颇有情趣。
关于当下的事业状态,付云皓坦言,是从起点做起,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正确引导,提升初等教育的专业水准。
知乎上,也有做过他出的奥数试题的学生站出来,言语间无不透露着对这位老师的尊重。
在付云皓的采访里,他提到过一位数学家,张益唐:“也许有几百个像张益唐这样的人没有出来,但可能他们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也是幸福的,做了该做的事情。”
年近六旬,82年本科毕业,92年博士毕业,二十年间在学术界鲜有发言,但13年完成论文,一鸣惊人,成为破解数学领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孪生素数猜想”的关键点
谁说,今天享受传道授业成就感的付云皓,比在不断的竞赛里厮杀和落差的付云皓,过得落魄?
我不觉得付云皓失败,相反在这样的集体潜意识绑架,和大众舆论暗示中,他还可以说出“平稳耕耘的我正与时代前进”,让我看到他特别值得尊重的地方——
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在干什么,有什么后果,有做选择和负责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强大的利他精神。
我在《认知差: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儿》明确提出——
如果说人生一定有赢家,是自己可以定义输赢的人;你赢得人生唯一的方式,就是拥有能力和心智,摆脱主流对你的绑架和定义。
以一个家长的视角去看待付云皓的成长事迹,最值得反思和警惕的,是教育上的一个盲点——“鄙视链价值观”。
我能不能接受,我付出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后,曾经出类拔萃、叱咤风云的孩子,变成一个普通教师?
精英化教育背后的隐患,到底是什么?
在孩子小的时候,所有家庭想要赢在起跑线上,其实本质就是想要在更早的时候获得鄙视链的权利,这就是鄙视链价值观,有了这种权利以后觉得才有资本碾压别人。
当这种逻辑延伸到孩子、学校身上,即便是资优生,在如此二元的认知环境下得到再多的褒奖,可能都填补不了“平等待人”的教育空白。
时至今日,我们发现一个规律,那些太早风头出尽的人,大部分在中年后会消失在人海。
说远一点,年,21名15岁左右的早慧少年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时间,少年班名动天下。
毕竟,中科大少年班堪称中国学术精英的黄埔军校。
但年,南方周末刊文《宁铂,远去的少年天才》,讲述昔日“第一神童”进入少年班后,“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装成一个天才的样子”,最终遁入空门。
说近一点,创业明星茅侃侃,14岁在《大众软件》发表文章,成为80后创业代表。但之后,因为对市场、金融、人性的全然陌生,事业屡屡败北,年1月,绝望自杀。
人生长期的成就中,智力和学术优势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层面,是匹配的心智和情商,所以过早地捧杀,就是拔苗助长。
青年付云皓
如果一定要说付云皓成长的苦痛,我觉得基本都出现在了“鄙视链价值观”中。
出生、成长于北京高校云集的海淀区,他的父母都是文化教育从业者,祖父辈都是清华大学的职工,幼童时期,他便被大人精心培养,绘画、练字、钢琴、少儿英语皆有涉猎,只不过他唯独在数学上的有着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悟性。
于是,他6岁便完成小学数学课程,小学一年级,就去华罗庚数学学校就读,当时的付云皓会认字但还不会写字,母亲便跟着到班上帮他记笔记。
一路培养,最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从数学知识层面,他无疑是令无数人仰慕的天才,但另一方面,他经历的教育,把他的人格拉向了另一个端点,说得狠一点,心智不健全。
三年级到五年级,付云皓其实一直离奥数一等奖有距离,里面的原因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因为比赛试题总会出现几道应用题,但他并不能完全理解题意,于是他的学习中心又变成了反复练习《小学应用题大全》。
一句话,解公式无人及他,但应用题、别人的话语,他理解能力有限。
后来03年,他凭借出色的成就,被保送至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外界对他的特权蜂拥而至,老师点名让他当班长,他是所有学生的学习榜样,他也确实经常和高年级的数学大神侃侃而谈。
但以他当时的心境,并不能驾驭住少年得志的名气,直接导致傲性急速膨胀,并且失去父母的督促后,他的自律性直线下降,最终沉迷于网络游戏。
最初,除却数学以外,他许多课程直接亮起红灯,屡屡挂科,方便之门阻断,这应该算是他人生中尝到的头一回巨大挫折。
“悲哀、疯狂、堕落”,是付云皓对自己那两年生活的总结。
而得知孩子挂科后,付妈妈向班主任解释:“他数学太突出了,希望老师对他别的科目有所宽容。毕竟,他是通过数学竞赛来大学的。”
孩子遇到的成长问题,很大程度,是家长的教育问题。
老实说,培养一个天才是比培养一个人才沉重太多的任务,不是每个父母都接得住。一方面的极强往往带来另一方面的极弱,如何保护和开发,考验的是父母的认识,耐性和能力。
布谷说说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最初的起跑线,最快展现出天赋和让父母安心的特别之处。
希望家长“不强求孩子赢在起跑线”,要明白,这个世界上,能够取得世俗成功并成功很久的,还是那些遵循着人生的规律,在自己的时钟里慢慢前进的人。
不要让世人对于别人的鄙视,成为毁掉一个孩子本可以按照自己意愿过体面不失尊严的一生的最大障碍。
在这里,布谷听听也告诫每位父母,在教育问题里,请尊重孩子的天性、时间段和特殊性。相信当更多的人从心底到行动,抵触和反对无谓的好坏划分、等级区隔,鄙视链自然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村上春树
撰稿人:伊姐
伊姐(周桂伊),14岁出版小说集,18岁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30岁出版畅销书《心若宁静,便是幸福》。专访明星十余年,爱电影的妈妈,分享光影中的感悟,关于育儿、关于婚姻、关于爱。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