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看哭千万人,满屏鸡血,

发布时间:2021/6/12 15:45:46   点击数: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毕业论文送到你面前。”

前两天,一篇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走红,这篇论文《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的作者,是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

向下滑动查看致谢全文

黄国平的求学之路比一般的小镇做题家们要艰难。在煤油灯下做作业和看书,即使是在小镇长大的孩子,可能也只会从父辈口中听到这样的故事。

但这是黄国平青少年时期晚上最开心的事情。

母亲在自己十二岁时离家,在十七岁,父亲又因交通事故离世。曾照顾自己、帮助过自己的很多人没能看到自己如今的模样。

“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

有网友说,这是当代《送东阳马生序》。

写作《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下人。《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也写得情辞婉转,平易亲切,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去勉励同乡晚生马君则勤奋学习。

而这篇中科院博士论文的致谢更触动当代人的心。

这篇博士论文致谢走红后,相关讨论下满屏的鸡血,也掩盖不住其中的苍凉。

因为不是每一个寒门学子都能成为黄国平,能入职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Lab),能不辜负自己一路的苦难。

有人说黄国平的经历可以佐证:让普通人放弃读书,其实是一场骗局。寒门逆袭的捷径还是读书。

这话本没错,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劝普通人放弃读书,且能造成那么大的声浪?

因为对于寒门学子,读书是一条可能达成跃升的开放道路,但远算不上是捷径。

“非苦学无以成”之意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力透纸背,但《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的致谢部分中,学子要做的远不止苦学,更是克服寒门学子求学道路上在学习之外面临的现实。

家庭变故、生活环境。求学二十二年,人情冷暖,生离死别让人无奈,但“人后的苦尚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穿着破旧的衣服走过长长的走道去领作业本,也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即使黄国平是宋濂,被感动的人多不是马生。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现实,不是苦学就能打破的。

1

#小镇做题家注定是失败者吗#

小镇做题家,指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

因为学业压力、职场焦虑、经济困境、社交困惑等,这些年轻人自嘲是废物。苦学出来的“别人家的孩子”,在豆瓣上形成联盟,互相寻求关于考研、转行、求职、生存,甚至是相亲的帮助。

这个群体里的人少有在学生时代不苦学的,在他们的焦虑里,也许也有黄国平曾经有过的焦虑。从小学到读博,每一步的选择都很危险,都可能导向一个努力被辜负的结局。

什么是努力被辜负?

想要在读书上走到底,继续深造,有人会说读博比互联网还惨,劝退专业是跳不出的巨坑,只能白白投入时间;在选择考研还是选择工作之间摇摆不定,双非硕士找工作艰难的新闻像叠buff一样,把“失败”往年轻人脸上狠狠地拍。

小镇做题家们的焦虑早已不是过去式的“金榜题名”,反而是自己或者社会对教育回报高期许带来的进退两难。

“废物”,就是学历和离开学校后的收入不匹配,曾经被十里八乡看好的名校大学生,却做不到衣锦还乡。

高则成在《琵琶记》里所写的:“但愿你能名登高选,衣锦还乡,教人做话传。”在现代社会不能成立——名登高选不一定能导向衣锦还乡,更有可能是无法成为所谓“人上人”的小镇做题家们,被冠以“loser”的头衔,被以“读那么多书干嘛,还不是给人打工”的说辞嘲笑。

没有人兜底,选择把期待压在读书这条路上的年轻人,他们的焦虑,没法靠“寒门贵子”克服艰险的经历去励志,他们的焦虑不是读不读书的问题,而是读书后的结果”值不值“的问题。

可是读书的结果,到底怎样才算值得?

前段时间清华本硕月薪5万男子被嘲上热搜的事,把现在占有社会不小比例的不良价值观暴露无虞。

有着自己名字命名的算法,曾在谷歌工作过的张昆玮,因为“不喜科研,晋升无望”,选择撤回老家,躺平不卷,却因为自身与学历不匹配的各项条件被攻击。

“社会对清华学生寄予厚望。”

在张昆玮的回应里,也写到自己作为名校学生所负有的期待,在这些期待中做出各项决定前所承受的焦虑。

就算是清华学子,也可以选择别的道路。

小镇做题家的职业选择没有达到期许,就被定义为失败者,是不公平的。整个社会的资源有限,不论是卖猪肉上市的北大学霸,还是实干兴农的海归硕士,都是把自己的优秀放在了别的方向上,并做出了成就。

教育从来没有不值得的。

2

劝人逆袭,才是最大的骗局

要求每一个寒门学子把有限的筹码发挥到极致是残酷的,有人能在学生时代只考虑读书,有人却既要好好学习,还要考虑谋生。

看黄国平的经历和过往,其中的困难很多人都抗不过,但每扛过一个,都能让人生得到更多的选择,都能达成更好的未来。

从互联网开始,一夜暴富的机会从彩票站跳出,网红经济带来高额流量变现,资本在人设后经营,能把骂战也变成营收。在这个好像什么都能赚钱的时代,走在读书、毕业,然后工作拿工资这条道路上的人生似乎不值得一提。

一台手机,一个短视频平台和寒窗苦读十年甚至二十年相比,谁更有可能走向暴富?

以金钱收入来划分阶层,成为下一个丁真似乎是逆袭更好的捷径。

读书是普通人走向更好人生的捷径,但如果把这条路冠以走向“逆袭”的价值,反而使得人在做出选择时被不恰当的价值观裹挟,让其后的人生陷入不断的焦虑。

要进大厂拼命吗,还是进体制内保证下半生?万的一线城市入门级财富自由的门槛,把世界的分层赤裸裸地展现。

近期的“鸡娃热”,把这种焦虑不断放大,鸡娃的课表,能让当代卷王级别的年轻人看了也发怵。

没有被“鸡”过长大的孩子,一样读了很多书,但没有无数辅导班带来的其他竞争力,这些孩子的未来,还能靠读书去“逆袭”,去达成跃升吗?

鸡娃焦虑的本质是竞争焦虑,而现在年轻人的焦虑,多少也是竞争焦虑。

我们不知道现在就职腾讯的黄国平是否有类似这样的焦虑,但他的论文致谢中写道:

“理想并不伟大……如果这辈子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过得更美好的事情,那么这辈子就赚了。”

也许对于黄国平而言,战胜苦难的价值远大于在名企就职的价值。

关于中科院博士论文走红一事,知乎上一篇高赞回答说:“我自蹉跎,唯愿守护那些本是稀松平常之事。”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的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

那些不能鸡娃的家庭所不能获得的资源,对于其他的家庭来说可能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黄国平值得人敬仰,但没有达成入职名企成就的年轻人也要相信,普通人的人生也有价值。

3

愿小镇做题家们终有归处

在博士论文致谢部分走红后,黄国平本人发布了给网友的一封信,其中说明自己的科研工作繁忙,不能回复网上的留言和讨论,也“祝愿大家的努力终有所成”。

至于怎样才是“终有所成”,相信不是统一的“逆袭”标准,而是正确的职业选择和人生方向;是能获得一个不被“loser”标准绑架,收获人生价值的结局。

叶圣陶曾经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这件事的走红,不仅在于这篇论文致谢的感人,还因为“寒门贵子”少有。

而我们所希望的,是教育能带来不再稀有的寒门贵子,苦学的小镇做题家们不因过高的期望而焦虑,好好读书的价值打败用金钱和运气衡量的一夜暴富。

我们所希望的,是能创造价值的人生选择不再单一,是被夸赞的职业不仅仅局限于高强度高薪,是在各行各业都能为自己骄傲。

到那一天,也许年轻人的焦虑能真正有所缓解。

今日话题

你现在最焦虑的事情是什么?

评论区回复或添加米七学姐

告诉我们你的故事

听说点“在看”的同学

都拿到了满意的offer??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237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